办公室丰满秘书bd正在播放_全部古装毛片野外在线播放_性伦小说故事_污文全文肉高h

歡迎光臨茂名國旅,請登錄免費注冊

網站訂單查詢電話:0668-2867288

浮山嶺石柱考

2011-10-14   來源:茂名國旅   評論:(0) 字號:T | T

浮山嶺東麓霞洞鎮內的田里有七條石柱。這些石柱自西往東排列,之間相距五至十里不等,逶迤30里,緊緊圍著浮山嶺。石柱有的像刀,有的像篙。因此,當地人就因形定名,叫它“石刀”、“石篙”、“通(聳著的意思)石”,有人還把它當神看待,噼它“石公”。雖然這些石柱形狀、大小、高低不同(最高達4.8米),但是有一個共同點:拱面向浮山嶺,平切面朝平陽,柱下都有一片像船樣的石塊(當地人就叫它石船),柱身上都滿布斑斑駁駁的灰白色的苔蘚。現在,已有三條被當地人拔起,從其形狀看,毫無疑問是人工打造成的。

這些石柱立于何時已無從查考,只從柱身的苔蘚料知其古。但對它的用途,當地卻有多種傳說。其中,有說是古人為紀念浮山得名而設,有說是冼夫人之孫馮盎為紀念其祖從高麗乘船到此而立。霞洞“漢人坡”一帶農民則把它說成是苗漢界標,說古時候,山上住的是苗人,山下住的是漢人,因此立石柱為界,直至現在山下平陽還叫做“漢人坡”哩!

關于浮山嶺,宋樂史《太平寰宇記》確有這樣的記載:“堯時洪水泛溢,此山獨浮,居人得免沉墊”。上述第一種說法可能就是因此而來,但為什么高州縣府志沒有呢?顯然難圓其說,而且高州府志的編篡也斥此為“不經之談”了。關于這一帶,按《電白縣志》記載,在隋始屬良德縣,唐時馮盎確實家居于此(又在此地發現其后裔墓葬),但為什么要圍繞浮山而立?無從解釋。至于苗漢界標之說,雖亦屬民間流傳,但是,根據有人在山上見到很多石陶器碎片來看,與電白縣內地其他人類遺址上的陶片基本相同,說明很早之前確實有族群在山上住過。這是不是苗人?查對史書,這里是在當年“五郡中央”之內,為高涼郡之中心地帶,屬俚人所居。按這里群眾的習慣,是把古代少數民族通稱之為“苗”、“僚”的,故以上說的“苗人”當是俚人。俚人是漢百越族中的一支,習慣以石為器,居住于沿海的民族。他們“水行而山處,以船為車,以楫為馬,往若飄風,去則難從”。他們以此為豪,常把各式船樣鑄在自己的銅鼓上以自炫。因此,眾說之中,界標之說較為可信。

用戶評論

我來說兩句已有0條評論,點擊全部查看
驗證碼